通脹難題席卷全球
2008年04月10日18:24

幾年的相對穩定期過後﹐價格上漲風潮現已橫掃全球。

它來得很不是時候。一段時間以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連續大幅下調利率﹐Fed之所以與治理通貨膨脹的常規策略背道而馳﹐為的是防範房產市場崩潰和信貸危機演化成為經濟的長時間嚴重衰退。這就使得這場針對通貨膨脹的全球戰役變得更加艱難和複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週三預計﹐今年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將升至2.6%一線﹐創1995年以來新高。美國2月份CPI較上年同期上升了4%。而歐元區15國3月份CPI較上年同期的升幅達到了3.5%﹐創出十年峰值﹐也大大超出了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的目標區間。即便是長時間受物價持平或走低之困的日本也出現了程度尚屬溫和的通貨膨脹。

食品、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是推高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揚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尤其沉重的打擊﹐因為相對而言﹐當地居民採購生活必須品的開銷佔他們工資收入的比例更高。近幾週來﹐包括越南和埃及在內的很多國家都爆發了針對價格上漲的抗議活動﹐現在前者的物價水平已較上年同期上升了19.4%。

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週三所做估算﹐在過去三年中﹐全球食品價格累計上漲了83%﹐給此前頗有成效的扶貧減困工作帶來了威脅。IMF預計今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心國家的CPI升幅為7.4%﹐創2001年以來最高水平﹐但較此前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仍有距離。

各經濟體通貨膨脹狀況的背後成因各有不同﹐在德國要追溯到工會談判提高工資﹐在中國是因為豬肉供應量銳減﹐在南非應歸咎於電力緊張﹐而在印度則是由公務員加薪所導致。

嫘豢但是幾乎各地都出現了物價上漲﹐這一不爭的事實表明通貨膨脹多少是由全球性問題引發。糧價因糧食作物進入替代能源領域而猛漲。去年﹐作為亞洲人主食的大米價格上漲了147%。

印度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在全球範圍內推高了原材料價格。石油供應緊張令週三的原油期貨合約盤中首次突破了每桶112美元大關﹐原油價格此番漲勢已導致燃油和運輸交通成本上漲。

美元走軟則是另一個原因。它不僅推高了美國本地進口商品的價格﹐也令幾十個本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沙特阿拉伯、香港和蒙古)身受其纍。因為他們所採取的釘住政策使得它們不得不跟隨Fed的減息腳步﹐即便自身經濟沒有衰退的問題。這就給當地價格水平帶來了上行壓力。此外﹐本世紀頭幾年時間里的信貸寬鬆政策(當時的應對通貨緊縮之舉)也對後來的通貨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全球經濟發展可能也難辭其咎。近年來全球化確實為壓低通貨膨脹作出了一定貢獻﹐因為中國、印度以及一些獨聯體國家擴大了全球的勞力構成﹐並加大了工廠產能﹐從而對多種商品的價格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但新興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也意味著它們的貨幣以及物價將保持走高之勢﹐也就是說富餘國家將不得不用更多的錢來購買這些較貧窮地區出產的商品。

法國央行(Bank of France)行長克里斯蒂安•諾耶(Christian Noyer)表示﹐總體來說全球化將暫時失去(或許會變成長期)其反通貨膨脹效果。

物價上升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力﹐這一點在貧困國家中尤其突出。而此時潛藏在人們心中因從前價格飛漲造成的痛苦記憶又會死灰復燃。對通貨膨脹的恐懼會使當前形勢進一步惡化﹕因為如果家庭或企業把漲價當做常態﹐那麼這種想法本身就會使通貨膨脹率維持於高位。通貨膨脹遮蓋了那些本可以使市場發揮經濟功能的價格信號﹐並使企業制定計劃變得更為困難。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IMF前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格夫(Kenneth Rogoff)表示﹐一旦通貨膨脹預期升溫便很難扭轉。

食品及能源

眼下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是推高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剔除這兩項易波動的價格因素後﹐核心CPI升幅不及整體CPI那麼迅猛。但商品價格的上漲已經滲透到了全球經濟各領域。即便商品價格能夠止住漲勢、停留在當前水平﹐全球的價格水平還將在此後幾個月中保持上行﹐因為企業需要對此前的價格上漲做出反應。

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Companhia Vale Do Rio Doce)已說服客戶今年接受65%的礦石漲價幅度﹐這較去年時9.5%的漲幅不可同日而語。近幾個月來﹐各大鋼鐵企業紛紛把自己的產品價格上調了17%至20%﹐其中就有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寶鋼集團有限公司(Baosteel Group Corp.)。

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首席執行長吉姆•歐文斯(Jim Owens)近日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將給公司的原材料成本帶來很大影響。卡特彼勒是美國一家大型建築設備及機械產品生產商﹐該公司正計劃從今年7月起把產品加價5%。

位於聖路易斯的Solutia Inc.打算將夾層玻璃的生產原料樹脂提價至多40%﹐公司將其歸咎於原材料、能源和運輸成本的不斷上漲。公司副總裁盧克•德•泰默爾曼(Luc De Temmerman)表示﹐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必須做出決策的重要關口﹐公司採購原材料的價格不停上漲﹐如果不把這層影響轉嫁給買家﹐那麼自己的業務將變得無利可圖。

家用紙製品生產商金佰利(Kimberly-Clark Corp.)2月份時將部分產品的售價上調了4%至7% ﹐其中就包括好奇(Huggies) 紙尿褲、以及Cottonelle和Viva紙巾產品。繼2007年4月提價4%至5%之後﹐好時食品(Hershey Foods Corp.)在2月份時再次將巧克力棒的售價提高了13%。擁有Champion及Hanes品牌系列的服裝企業Hanesbrands Inc.警告稱棉紗價格的持續上漲可能會帶動零售價格上浮。

打車費上漲

在加州蒂梅丘拉﹐Southwest City Coach這家只有4輛出租車的公司﹐老板加里•拜勒(Gary Byler)在從業10年來首次決定上調車費﹐其中起價從1美元上調至2.5美元﹐而每公里車費從2.50美元上調至2.75美元。拜勒說﹐“保險成本已經上漲40%﹐而油價更翻了一倍”。

由於各國的通貨膨脹水平相差懸殊﹐日本只有1%﹐而拉脫維亞高達17%﹐因此各國對此的態度也不盡相同。美國和英國的央行行長關心的是經濟衰退風險﹐因此即便在油價高企的情況下還要降息。而其他國家則試圖抑制通脹。包括澳大利亞、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匈牙利、波蘭、俄羅斯、南非、瑞典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最近都在加息。

在歐洲﹐維持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脹之間的矛盾尤為尖銳。在通脹不斷攀升之際﹐歐洲銀行業卻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在歐洲央行看來﹐通脹高企是比美國引爆的信貸危機更棘手的問題。歐洲方面擔心能源和食品價格高企將傳遞至工資和其他價格領域。因此儘管貨幣市場飽受流動性不足之苦﹐但歐洲央行始終拒絕降息。預計週四召開的歐洲央行會議將維持利率不變。

導火索

最近德國發生的漲工資潮便是個導火索。上週德國大約兩百多萬名公共服務行業的工人爭取到兩年內加薪8%﹐這是16年來他們幅度最大的一次加薪。大約9.3萬名德國鐵路工人在3月份得到5.2%的加薪﹐而火車司機的工資將在2009年之前提高8%。

上週六在斯洛文尼亞召開的多國央行行長會議期間﹐大約1萬名來自歐洲各地的工人聚集在會場前要求提高工人工資。然而他們得到的回應卻是無情的。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在會後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效仿德國給工人加薪會是個極其嚴重的錯誤。他指出﹐近年來德國的工資水平受到抑制﹐因此給加薪留出了一定的餘地。

在美國﹐Fed官員擔心的是﹐儘管經濟正滑入衰退的境地﹐食品和能源價格卻在推升通脹。但總體而言﹐他們仍相信隨著失業人數增加﹐工人的工資會受到抑制﹐而通脹將因此回落。

應對因通脹而引起的社會壓力是件棘手的事情。中國已經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來緩和通脹對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影響。而中國總理溫家寶還承諾﹐政府會確保今年的平均通脹率不會超過上年的4.8%。

政府此舉旨在緩和像北京導游Monica Li這樣的普通老百姓的擔憂。已入不惑之年的她表示﹐她女兒上的幼兒園在最近提高了伙食費。而她現在還要為看病、住房的費用問題發愁。她表示﹐如果眼下主要表現在食品和其他日用必需品價格上的通貨膨脹引起連鎖反應﹐老百姓便真要過不下去了。

長期以來﹐有些國家總喜歡通過多多少少固定住本幣兌美元匯率的方式來謀求穩定。而這是這類策略導致了亞洲和中東國家的通貨膨脹。在那些本幣緊釘美元的國家﹐央行不得不追隨Fed降息﹐否則的話﹐追逐高回報的投資者便會蜂擁而至﹐進而推升其本幣匯率﹐威脅到本幣緊釘美元的匯率制度。例如香港就不顧本地房地產市場的形勢而追隨美國降息。今年1月份以來﹐香港房價已經上漲31%﹐而房租的上浮也在推升通脹。

而那些本幣緊釘美元的商品出口國更是面臨通貨膨脹的雙重考驗。在中東各國和蒙古等依靠資源出口的國家﹐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刺激了本國經濟﹐進而助長了通貨膨脹。而另一方面﹐這些國家自己也受到全球糧食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衝擊。當這些國家的央行追隨美國降息時﹐通脹壓力便進一步凸顯出來。

蒙古的問題

這甚至使蒙古大草原上人們的生活都變得越發複雜﹐那裡的很多人都是游牧民﹐食品價格往往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波動。蒙古的貨幣圖格里克實行鬆散釘住美元的政策﹐在價格上漲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該國銅的出口創匯大幅增加﹐2007年末通貨膨脹達到了15.1%。

與此類似﹐中東在能源出口的推動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但通貨膨脹也在醞釀著不穩定因素。在富餘的海灣國家卡塔爾﹐天然氣銷售推動了收入的大幅增長﹐政府支出也因此增加。今年的財政預算較去年增加46%﹐較6年前增加了3倍多。大部分預算都被用於修建公路、機場、基礎設施和學校。卡塔爾財政大臣卡邁勒(Yousef Hussain Kamal)說﹐財政盈餘數額巨大。

卡塔爾的通貨膨脹也同樣可觀﹐2007年第四季度通貨膨脹率折合成年率為13.7%。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因為卡塔爾遵循釘住美元政策﹐Fed降息的時候也緊隨其後。該區域工資較低的外來務工人員遭受了嚴重打擊。當地的通貨膨脹意味著食品和住房價格上揚﹐但工人的存款卻隨著美元的走軟一路狂跌。這些工人通常把錢寄給家鄉的親人。通膨甚至還引發了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建築工人的罷工和騷亂。

那些結算貨幣更為靈活的大宗商品出口商能更好地消化價格上漲。石油生產大國加拿大的通貨膨脹低於預期﹐今年2月價格較上年同期只上漲了1.8%。該國央行將此歸功於加元的升值﹐2007年加元兌美元升值17%。煤炭和鐵礦石出口大國澳大利亞的貨幣也升值了﹐該國央行一直在穩步提高利率﹐以抑制經濟過熱。該國去年12月的通貨膨脹率為3%。

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經濟學家本•辛芬多弗(Ben Simpfendorfer)說﹐澳大利亞情況不錯﹐因為澳元一直很堅挺﹐利率又很高﹔海灣地區如果不是實行了釘住美元的政策﹐可能會和澳大利亞的情況類似。

消化損失

各國央行﹐尤其是Fed﹐都希望美國和歐洲的增長放緩將減輕全球通貨膨脹壓力﹐特別是當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開始感覺到經濟放緩的影響時。一些經濟學家辯稱﹐目前的大宗商品價格高於實際需求支撐的價格﹐並預計如果投機商們退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價格會大幅回落。Fed總有一天會停止降息﹐幫助減緩美元貶值和通貨膨脹造成的副作用。

Capital Economic駐倫敦的經濟學家朱利安•傑瑟普(Julian Jessop)說﹐在經濟低迷的時候﹐通脹率幾都會下降。Fed有歷史為證。他預計未來一年全球通脹率將較目前低很多﹐IMF新做出的預測也會比目前低很多。不過他說﹐通脹前景比過去要更加扑朔迷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ree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