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演講廳擠滿了聽眾,為了一睹闊別台灣2年的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風采。Rogers除了對於農產品多頭看法仍舊不變外,他更透露自己已經開始買台灣指數基金,也擁有台幣部位,再度掀起農產品與ETF投資熱潮。撰文:陳君樺

「美國次貸問題發生後,我才知道原來美國人借錢消費的情況這麼嚴重!不過,我也發現,其實有許多美國農民非常、非常富有。」羅傑斯談到對於美國次貸的看法時,依舊保有對於農產品趨勢的敏銳觀察。
對於國內投資人來說,在2007年之前,農產品根本一點都不誘人。沒有故事、沒有爆發力、期貨操作風險又高,使得農產品在台灣只限於少數人進行期貨投資。但在2007年中之後,從石油、能源一路到農產品輪流接棒飆漲,讓農產品在台灣鹹魚翻生。
事實上,即使在國外,農產品相關的投資商品也相當新,全都是在90年代後才陸續問世;而國內投資人則一直到去年底,才開始有相關產品可投資,否則就只能到國外去買基金。因為新鮮,所以誘人;卻也因為陌生,有些觀念需要釐清。

財報獲利最重要
許多投資人會直覺認為:「買農產品基金就可以直接投資農產品」,但以目前國內核備發行的2檔農產品基金來說,所追蹤的指數之投資標的,並非連結到如小麥、玉米、黃豆等商品期貨,而是「農金產業」,例如種子公司、肥料公司、農業機具廠等等,這也是為何農產品基金漲幅往往不像商品價格那樣劇烈,因為基金投資標的是股票,而非期貨。
「農產品基金淨值的波動,除了與農產品價格有關聯之外,有時候全球股市的漲跌,影響也很大。」華南永昌投信神農水資源基金經理人余睿明解釋。
觀察國內2檔農產品基金的淨值表現,在今年初隨著全球股市震盪,加上農產品價格也一度回檔,基金淨值有一段時間都在10元以下;一直到最近第1季財報公布後,由於農金產業獲利表現亮麗,股價回升之下,基金淨值也隨之攀升到10元以上。
「很多農金產業今年第1季的獲利,比原先預期的要好上1成;如果再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50%以上的公司更是比比皆是。」德盛安聯全球農金趨勢基金經理人林孟洼指出,農金產業特色是「上肥下瘦」;上游產業如種子、肥料、機具與農產品價格的相關性較高,獲利通常也比下游產業如加工、配送要來得高。
「種子市場屬於寡占性質,主要由北美的Monsanto、歐洲的Syngenta所掌控;以今年第1季來看,種子、肥料的獲利成長最出色。」林孟洼補充,與其提心吊膽盯著走勢難以捉摸的農產品價格,不如仔細看財報,更能掌握基金表現。

報酬高風險也高
既然農產品基金屬於股票基金,「農產基金應該相對穩健」的刻板印象,也就不成立。余睿明舉例,過去3年台灣加權指數平均年報酬率11.64%,標準差17.6%;MSCI全球指數平均年報酬率17%,標準差17%;至於農業指數,平均年報酬率高達45.46%,但標準差也有20.38%。所以從過去3年來看,農產品反而是高報酬、高風險的投資標的。「當然,從夏普值來看,農產品還是相當值得投資」,余睿明解釋。
從去年以來,物價快速上漲,通膨疑慮再起,使得「投資農產品基金有助於抗通膨」的說法不脛而走。但基金經理人也承認,這種說法並不全然正確;與其說是抗通膨,不如說是「分散風險」比較正確。
根據Bloomberg的資料顯示,過去20年,原油與美元的相關係數為-0.527,但三大農產品玉米、小麥、黃豆與美元的相關係數,都只介於正負0.2之間;證明了相對於美元與石油的密切連動性,農產品與美元的相關性其實都不高。

可耕農地日漸少
林孟洼認為,「供需缺口」仍舊是短期內支撐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他以美國農業部每年3月針對當年度農作物耕地的統計數字為例,與去年相比,今年玉米的耕種面積將從9360萬英畝下降至8600萬英畝,黃豆則由6300萬英畝增加到7479萬英畝,至於小麥則從6042萬英畝小幅提高到6380萬英畝;雖然整體耕種面積增加,但長期而言,可耕種土地將逐漸減少。
此外,「氣候」也增添不少變數,加上玉米轉作生質能源的供需缺口仍大,而人口成長與財富效果還是持續推升需求力道,短期內農產品價格泡沫化的機會並不大。
此外,「庫存低」與「價格上漲空間大」則是另外2大支撐要素。同樣由美國農業部所公布的「全球農產品庫存╱需求比」來看,玉米只有13.2%、黃豆21%、小麥18.2%,換算成庫存都不到2個月,水位相當低。
另外,倘若將目前農產品價格扣除通膨影響後,距離歷史高點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其中以「糖」的上漲空間最大,幾乎還有15倍的空間;就連小麥,也還有1.29倍的空間,對許多認為小麥已是超高價位的投資人來說,非常難以想像。
事實上,連羅傑斯也一再強調,許多農產品價格都還遠遠低於歷史高點,在產能還沒有太大成長的狀況下,恐怕「有錢也買不到特定農產品」的狀況,在不久的將來,即將發生。

投資農產品 各地大不同
國外與農產品投資相關的商品遠比國內豐富,除了基金之外,還能透過ETF、發行憑證等方式進行投資,更不斷進行改良。
荷蘭銀行私人投資產品亞洲區主管黃集蔚就說,荷蘭銀行於去年底推出的「羅氏第二代商品指數」,除了與RICI掛勾外,更進一步透過降低期貨合約的「調期成本」(Calendar Roll),以求商品報酬率能與指數表現更為貼近。
對於亞洲各市場觀察深入的黃集蔚還說,不同地區的投資人,對於農產品投資的接受度也不一樣。
例如馬來西亞、印尼這些本身就擁有豐富原物料、同時也是商品出口國的地區來說,因為投資標的與生活息息相關,使得當地投資人對於農產品投資接受度非常高。
反之,在香港這種都會區,往往解釋了半天,投資人對於農產品的特性、價值還是難以完全了解。
有了類似的經驗,他才赫然發現,原來風土民情的差異,對於推廣投資產品居然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買商品 參與中國崛起
堪稱全世界最懂農產品、也最大力看好農產品的專業投資人吉姆˙羅傑斯,在1998年成立羅傑斯國際商品指數(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Index, RICI)後,10年來RICI的漲幅高達383.3%,相當驚人;而羅傑斯對於商品的看法,也成為指標風向球。
他說,他不會用「安全」(safe)來形容任何一項投資,但「人民幣」的確是相對上比較安全的投資標的。
但他也進一步強調,想從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獲利,最好的方法就是「買商品」,特別是選在修正和盤整時進場,斬獲最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ree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