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EMBA教室心得》情境模擬 理論與實務結合

【經濟日報╱魏吉漳】 2008.04.27 03:51 am


融資活動是公司經營過程中,必須經常面對的重要課題。成長擴充時期需要資金的投入,虧損燒錢階段更需要資金的注入。但資金的募集方式、來源不同或槓桿程度,卻對公司原有經營者、新投資人、獲利高低及未來股價,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依據融資順位理論,當有資金需求時,公司本身有足夠的保留盈餘及現金時,似乎不對外求人,使用自有資金最好。其次是發行債券,再來是選擇發行新股。然而從書籍理論上學習雖有其道理,但往往不盡完全了解其實際差異何在。

在CCI公司個案裡,選擇發行新股的融資方式,考量每股實收16.75美元,卻須每年配股1.5美元,換算資金成本為9%。加計公司未來每年7%的成長率,資金成本將提高為16%。公司更因股本的膨脹,每股盈餘從3.41美元下降為2.72美元。淨值也從原本每股45美元,稀釋為28美元。

一般來說,發行新股在市場可能被解讀為:公司經理人認為股價被高估,投資人通常也不會相信,公司有好的計劃卻願意和新股東分享。

選擇發行債券,資金成本原為10%,經過稅盾後下降為6%。每股盈餘增加為3.87美元,每股淨值增加為46.8美元,股東權益報酬率會由原本的7.8%提高為8.3%。

透過特定人發行債券,時效更佳,也不會稀釋股權。市場上,透露經理人對公司未來現金流量有把握,對未來景氣有信心,願意透過適當的財務槓桿來提升獲利,經由債權人的徵信來增加公司的債信及經營企圖,相信有助於提高股價的市場認同。

透過個案的研讀,依據實務的各種融資活動,包括發行債券、發行新股或發行特別股,計算其相對的發行成本,考量不同的融資方式,對公司現行財務、未來資金調度、經營權、股價等實際可能的影響程度。

總結得出許多量化的數據,經由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用不同思維和多元見解的經驗解讀,在個案老師有系統的帶領下,歸納出完整的結構性分析,明確整合各種的可行方案,提供執行時的具體決策參考。讓參與個案的同學,潛移默化的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淺顯易懂的理解與體會各種融資活動的特色與差異。像似實戰的情境模擬演練,生動有趣又有收穫。

(作者是臺大EMBA96級財金組,擎天駒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暨精算師)

【2008/04/2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ree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