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01日15:18 來源:新華社
  2008年以來,糧食危機席捲全球,“世界糧倉”美國也未能倖免。上周,美國兩大零售商———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和全美最大倉儲式零售店“好事多”———突然宣佈採取特別措施,對顧客購買部分品種的大米數量加以限制。

  食品限購在美國實屬罕見。而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糧食危機造成的影響更爲廣泛而深刻。在埃及首都開羅,爲拿到政府救濟的廉價麵包,民衆排起了長蛇般的隊伍。在海地,食品危機引發的社會動蕩迫使總理下臺。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4月初警告說,食品和能源價格高漲將在33個國家引發社會動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稱,食品價格高漲將把世界上數以萬計的人置於忍饑挨餓的境地。在非洲一些貧窮國家,民衆幾乎將微薄收入全都用在吃飯上,糧價上漲引發的社會問題尤爲嚴重。

  對全球糧食危機追根溯源,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交織,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混雜。

  汽車“吃”糧擴大需求

  2007年,儘管澳大利亞等産糧國因旱情出現減産,但整體來看,全球糧食産量呈增長態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最新資料,2006年全球糧食産量爲20.129億噸,2007年估計爲21.085億噸,增幅爲4.7%。

  但是,産量的增長抵不過需求的增加。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本年度世界糧食期末庫存將降至4.05億噸,爲2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糧食需求增加一方面是由於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和食品結構升級,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國家將大量糧食投入生物燃料生産。近兩年來,國際原油價格大幅飆升。作爲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美國2007年底通過的新能源法案鼓勵大幅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量,預定到2022年增至360億加侖。美國農業部預計,今後幾年美國玉米産量的1/3將用於乙醇生産。汽車與人爭吃糧食的現象正愈演愈烈。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齊格勒曾經警告說,一些國家將糧食轉化爲燃料的做法是一種“反人類罪”。他認爲,農業作物應該首先用來應對饑餓現象,而不是生産生物燃料,美國等國把數千萬噸玉米、大豆轉化成乙醇燃料對貧困人口來說絕對是場災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呼籲,有關國家需要重新考慮生物燃料計劃。

  富國補貼禍害窮國

  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對農業的大量補貼,一直是世界農業和糧食問題的主要癥結之一。

  目前美國政府和國會正在就新的農業法案進行討價還價。從2002年美國通過的爲期五年的農業法案來看,美國每年對農業的補貼高達數百億美元。歐盟也不例外。在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中,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堅持高額農業補貼政策,與發展中國家唱起對臺戲,導致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

  富國的高額農業補貼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産形成巨大衝擊,惡化了他們的貿易條件,甚至使貧窮的農業國家越來越窮困。以亞洲爲例,亞洲國家曾盛産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95年以來,美國農場主靠政府鉅額補貼廉價出口大豆。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持續走低,令亞洲豆農苦不堪言。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結果是,亞洲大豆生産逐步萎縮,一些大豆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全球大豆的生産中心也由亞洲地區轉移到了以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爲主的美洲地區。

  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科納雷曾指出,“富國對農業的補貼是發展的障礙,它削弱我們的經濟,讓我們的農民變得越來越窮”。他說,農業是帶領非洲走出貧困的惟一途徑,現在卻遭受富國産品入侵的毀滅。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在談及目前的糧食危機時也承認,富國的農業補貼扭曲了農產品貿易,傷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産。

  農產品價格高漲使農業出口大國美國受益匪淺。美國農業部長謝弗預計,美國2008財政年度的農業出口額預計將達到創紀錄的1010億美元,比2007年增加190億美元。

  市場投機扭曲價格

  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指出:“如今,全球化擊敗了地方主義,投機商戰勝了企業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産者。我們正目睹20世紀中期的管理資本主義向全球金融資本主義轉變。”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佐伯啓思也認爲,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從“實物經濟”向運用投機資本致富的“金融經濟”轉型。他指出,“在發達國家,‘實物經濟’層面的經濟活動趨於飽和,同時在急速的全球化進程中,又跟擁有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成本競爭,‘實物經濟’已經缺乏獲得充分利潤的機會,它們只能依靠投機性金融泡沫維持景氣。”他批判道:“在房地産泡沫之後,過剩的全球化資本把目標轉向資源和糧食爲主的商品投機,這對經濟活動而言是本末倒置的行爲。”

  美聯儲爲應對次貸危機連續降息,釋放出大量“熱錢”,由於美國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軟,投機資金對大宗商品的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資金流入。根據花旗銀行4月初的一份研究報告,今年一季度有700億美元新增資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屬和農產品在內的大宗商品市場。農產品期貨價格出現飆漲和劇烈波動。今年以來,涵蓋26種農礦產品的大宗商品指數上漲了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7%,可以看出大宗商品市場具有明顯的“高收益率”。

  投機資金通常借助於一些題材瘋狂炒作,不達極致不罷休。在美國農業部連續數月預測美國小麥庫存將降至60年來新低時,小麥價格飆升,2月份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的春小麥期貨合約曾經出現連續11個交易日漲停的“壯觀”行情;在市場傳言中國春節前後雪災造成植物油短缺的背景下,芝加哥大豆期貨屢創新高;當前國際大米供應吃緊,世界最大稻米進口國菲律賓被迫赴美國市場大宗採購大米,芝加哥糙米期貨價格在4月份不斷刷新紀錄。

  根據美國農業部公佈的資料,2007年美國玉米、大豆和小麥三種農作物的産值達到926億美元。美國也是上述三種糧食作物最大的出口國,而其産值的一半被農產品期貨買家持有。據從事諮詢服務的芝加哥農業資源公司統計,去年11月份以來,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投資已從250億美元猛增至650億美元。可以說,華爾街的投機家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囤積居奇者。在投機資金將大豆等農產品價格連續炒作至歷史高位之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成本成倍增加,消費者最終埋單,收入微薄的窮人則可能陷入忍饑挨餓的境地。

  此次全球糧食危機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上了一課,也爲中國的糧食安全敲響警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ree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