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飆漲不是供需問題,是通膨預期 要嚴重衰退才會結束?!
面對通膨危機日益升高,新政府執意擴大支出,將刺激物價進一步上揚,倒不如進行所得移轉,補助社會底層約二十萬個貧窮家庭,避免生計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才是長治久安之計。
【文/張晉源(永豐金控副總經理);整理/鄧麗萍】

(圖片提供/財訊雜誌)
美國一直打著透過弱勢美元及低利率來調整赤字又維持榮景的如意算盤,然而,經過一段漫長的經濟擴張期後,美元下跌的壓力更重,降低雙赤字的目的也無法達成。這是因為美國沒有節制地進口,加上攻打伊拉克,導致貿易及財政赤字更加嚴重。

○三年聯邦資金利率降到一%的歷史低點,同時在美元不斷下跌過程中,出現了「計價效應」(denomination effect),即大部分原物料商品都以美元計價,美元下跌刺激了能源價格上揚,因此石油及原物料價格於○三、○四年就開始蠢動,而Fed為了壓制早期通貨膨脹開始將利率反轉,這也種下了○七年戮破房市泡沫的種子。

然而,美國從葛林斯班開始打了這麼多貨幣嗎啡,經歷這麼長的經濟擴張期,為何早期卻沒有出現通膨問題?原因是中國、印度等製造工廠輸入通縮,為美國及全世界製造廉價產品。不過,當新興市場累積到一定的財富、貨幣被迫升值,又開始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及提升消費時,就會反過來輸出通膨。

次貸危機爆發後,Fed原本應該讓金融市場自然調整,卻再度選擇急速寬鬆銀根的老把戲、狂降利率且把大量美元注入市場,加速美元下跌。即使利率維持低檔,但市場上流竄的資金卻不敢進入股市及信用市場,轉而炒作能源和原物料,把通膨問題帶到世界各地。

柏南克為弱勢美元喊話只說不做

因此,全球通膨惡化美國要負相當的責任,而各國央行也不願意率先緊縮貨幣,以免引起國內既得利益者的反彈。更糟糕的是,當惡性通膨尾隨次貸風暴來襲時,Fed已經處在進退維谷的窘境。另一方面,央行升息的動作太慢,民眾的通膨預期已經產生。當全球通膨預期都已浮現時,未來物價飆漲已不再是供需問題,而是通膨預期所致。當預期心理產生時,通膨就會愈來愈嚴重,並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到底是什麼樣的惡性循環呢?根據經濟學的「南北理論」,北方國家是輸出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先進國,南方國家則是依賴勞力、原物料、生產低附加價值產品的後進國家。當美元下跌,原物料價格飆漲時,北方國家如歐美都想把高漲的成本轉嫁到弱勢的南方國家。而南方國家的可支配所得大部分是花費在食物和能源上,當物價上漲過快,加上全球化導致財富分配不均,很容易就會造成國內動盪不安。索馬利亞、馬來西亞、韓國、菲律賓等國近期因高通膨引發的示威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當這些南方國家的通膨問題惡化時,勞工就會要求調漲薪資,拉升了製造成本,而南方國家也從輸入通膨,轉為向北方國家輸出通膨。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通膨之火延燒到全世界。

如今,全球通膨危機罩頂,各國政府應採取強力的政策來解決物價上漲難題。歐洲央行暫時選擇不升息,因為歐元匯率強勁,仍足以再撐一段時日。美國暫時也不敢升息,Fed主席柏南克只說不做,用嘴巴為弱勢美元喊話,美國政府則透過商品期貨交易管理委員會(CFTC)來加強監督商品期貨交易,希望用行政力量把通膨壓下來。中國則是透過調高存款準備率來緊縮貨幣供給,抑制過熱的經濟。

拋空利率期貨,避開美國公債

至於台灣政府,在面對財富不均、通膨問題加劇時,卻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方案。事實上,政府擴大公共支出,反而刺激物價上漲,造成通膨問題加劇,倒不如對國內瀕臨生存危機的二、三十萬個最貧窮家庭提供補助,透過所得移轉來協助他們度過物價上漲的難關。

雖然所得移轉會產生一些弊端如資源浪費,但總比綁樁式的擴大公共支出有效益得多。何況這些被補助者的儲蓄傾向極低,補助款依舊會流向消費市場,達到擴大內需的效果。

個人投資策略方面,建議拋空利率期貨,而債券也會面臨殺盤,投資人宜避開美國公債。此外,投資人也宜避開漲多的短天期高息貨幣,如紐西蘭、澳洲貨幣。股票方面,具有轉嫁成本能力者,才能真正從通膨危機中得利。

至於房地產,在高通膨時期仍有榮景可期。當通膨問題趨緩後,一些地點佳、有基本需求、有足夠現金流量支撐的房子,價格還是會穩住,其他房地產則可能會泡沫化。

當物價上漲時,轉嫁能力強的公司得以繼續生存,毛利率也會拉高,但轉嫁能力弱的公司可能就會倒閉。這些倒閉的公司所釋放出來的勞動人口,反過頭來壓低社會的整體需求,處理不好,有可能形成停滯性通膨。

停滯性通膨必須要下重手才能壓得住,然而,目前各國央行官員都缺乏應付惡性通膨的經驗,這一波惡性通膨危機,恐怕要到經濟嚴重衰退才有可能結束。(作者為永豐金控副總經理,鄧麗萍整理)

【更多內容,請見財訊月刊7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ree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