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米價狂飆背後推手:成本提高和需求激升
財匯資訊提供,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2008 / 04 / 01 星期二 12:46
作為全球大米價格基準的泰國大米報價27日從每噸580美元漲到了每噸760美元,漲幅超過了30%,達到了20年來的最高點,雖然28日回落至730美元,但是,這輪大米價格上漲已經開始從亞洲向全球蔓延。
中信證券農業分析師毛長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輪大米上漲並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受種植大米的成本推動,再加上全球經濟回暖造成的食品和加工品需求上升都促使大米價格上漲,現在重要出口國減少出口,更會抬高價格。」
他認為,這輪大米價格上漲會持續一段時間,除非世界經濟經歷一次衰退,而對中國的相關產品影響短期內難以體現,而長期會有拉動作用。
根本因素:成本推動和需求上升
作為目前全球食品價格上漲的一部分,國際米價已經在過去兩個月上漲了50%,同時從2004年以來翻番。
有專家把目前的米價高漲歸結為肥料價格的上漲以及農作物疾病的影響,同時還有氣候變化因素,在未來幾個月米價有可能會繼續上漲40%。
而在過去一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米價幾乎已經翻番,5月份交易的大米價格目前已經上升了2.5%到每100磅20.1750美元。而從泰國方面看,在3月24日的這周,大米的出口已經從前一周的一噸593美元上漲到635美元,上漲了7%。
事實上,印度等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的飛躍發展,促使對大米需求量提高;與此同時,乾旱和其他惡劣天氣影響澳大利亞等國的大米產量;此外,很多農民改種利潤更高的農作物,加上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使得世界各地的稻田面積進一步減縮。
而近年來隨著庫存成本日益升高,加上市場供不應求,各國政府已經紛紛減少其大米庫存量,進出口量的減少,加上各國庫存的減少,意味著大米價格會出現急劇上升。
毛長青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國內通脹壓力增大,為了保障國內供應,許多大米出口國限製出口首先保障本國供應,控制國內價格,而限製出口後最受影響的將會是那些大量依靠大米進口的國家。
於是,目前在亞洲和非洲一些以大米為主食的國家,政府開始擔心糧食價格上漲引發低收入階層民眾的不滿。
在菲律賓有快餐店已經減少米飯的供應。而從西非的塞內加爾到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等嚴重依賴大米進口的國家,將面臨大米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嚴峻局面。自今年1月起,巴基斯坦當局派駐軍人守衛運載小麥和麵粉的卡車;大豆供應短缺在印尼引發抗議活動;由於食物短缺引發的抗議浪潮席捲幾內亞、墨西哥、摩洛哥、塞內加爾、烏茲別克斯坦和也門等國。
或激勵出口回升
3月28日,越南政府宣佈今年大米出口量將減少四分之一。政府希望能夠保留更多大米供應國內市場,以緩解大米價格上漲的壓力。
同一天,印度禁止除價格最昂貴級別外的其他所有等級的大米出口;3月25日,埃及政府宣佈從4月1日開始實施為期6個月的大米出口禁令,禁令實施期限比往年有所提前;3月26日,柬埔寨宣佈除政府部門外,禁止所有私營機構出口大米。
儘管目前作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泰國還沒有宣佈任何限製出口的措施,但是外界擔憂,一旦泰國有所相關措施出台,將會進一步加劇全球大米市場供應的吃緊。
「大米作為國民生活必需品,為了防止國內價格上漲過快,來限製出口是很正常的措施,但是國際上價格走高,從某種意義上也會對生產商和出口商產生激勵影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經濟系副主任黃曉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事實上,2008年前兩個月裡,越南出口大米約為38.1萬噸,金額高達1.5億美元,較一年前增長了78%。另一方面,正是因為現在越南和印度等主要出口國因為供應吃緊而暫停出口,海外需求強勁,有消息稱,泰國正在爭取更多的出口市場來賺取利潤。
黃曉玲指出,農產品剛性很強,由於生長需要一個生產週期,因此這輪上漲將會持續,至少到明年才有可能有所緩解。
以補促壓中國力保糧價穩定
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國內糧食價格也面臨很大的壓力。眼下確保早稻春播面積達到計劃目標是政府保持糧食延續高產趨勢、防範糧價大幅上漲的首要問題,在價格調控外,確保糧食各項補貼到位成為中央最重要的政策手段。
國家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上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早稻的生產面臨不少困難,部分雙季稻主產區有「雙改單」和季節性撂荒趨向,穩定面積的任務艱巨。有的生產技術到位率低,影響穩產高產。特別是今年受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滯後影響,均對早稻生產構成威脅。
而對於農民來說,更為緊迫的威脅是成本壓力和備耕資金的短缺。以吉林為例,吉林省統計局在本月對近百戶農民進行走訪調查中就發現,目前備耕物資貨源充足,但部分農資價格漲幅過大、農民備耕資金短缺、備耕生產進度遲滯的問題不容忽視。
其中,二胺由同期的2700元/噸漲至4400元~4600元/噸,尿素由1600元/噸漲至2000元/噸,復合肥價格更是上漲了48%,種子的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與此同時,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同比、環比均出現回落,加重了農民的惜售心理,使農民手中的糧食不能及時兌換成現金,造成農民備耕資金緊缺,影響了備耕生產的進程。
吉林的調查發現,去年同期備耕生產已基本結束,而如今被調查的大多數吉林農民仍持觀望的態度。
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市場糧價和價格總水平,今年2月8日國家公佈了2008年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近日再次提高,兩次累計稻穀最低收購價提高9%~10%,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提高4%~7%。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陳劍波對記者表示,糧食最低收購價不是市場的實際收購價,只有當市場糧價低於最低收購價時,最低收購價才會啟動,更為重要的作用是給農民一個積極的信號。
「按照我的計算,在農民新增收入中,來自於非農產業收入比重接近60%,而來自於農林牧漁四大農業的收入比重為40%,這樣看來,來自於種植農業的比重其實是比較小的。」陳劍波對記者表示,「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對農民增收更多是一個信號作用,要保持糧食供給,重點還需要落實各項糧食直接補貼。」
事實上,提升農業補貼也正是中央的政策導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立即採取增加農資綜合直補、增加良種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等一系列綜合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時開始了部署。
補貼政策已經得到了強力執行。從發改委的反饋來看,截至3月末,年初安排的739億元投資已經下達80%以上,近日新增20億元投資也於3月底前下達。
陳劍波對記者分析說,儘管國際糧價出現上漲,但對國內的直接壓力有限,因為中國糧食的進口量一直控制在總消耗量的5%左右。而且從國內的庫存和糧食保有量來看,中國今年的糧食供給是沒有問題的。糧食市場已經是一個價格放開的市場,多方促進供給才能真正緩解糧食價格上漲所帶來的通脹壓力。
他同時認為,在國際糧價的間接影響上,嚴格管製出口並核實糧食庫存,防止企業利用國內外市場差價謀求糧食出口收益,減少國內有效供給。
美林:商品價格短期會出現「超高」局面
美林日前發佈的一份題為「通脹」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商品價格的上漲來自於外部需求的上升,然而並非是全球性的需求上升。
該報告指出,商品價格目前高漲的背後推手來自於新興市場的需求增長,因此長期來看,食品和能源價格將繼續走高,因為新興市場的需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目前的供給還沒有完全跟上。從短期來看,美林擔心商品價格會出現「超高價格」的局面。
事實上,上週五油價大幅回落,紐約5月期油週五收跌1.96美元,報每桶105.62美元。花旗認為商品的超級牛市週期目前仍能維持,於一個相當長線的大升浪當中,調整及回吐實屬正常的市場行為。
而長期看好商品牛市的投資大師羅傑斯曾表示:「根據歷史統計,過去最短的牛市大約為15年,過去最長的牛市可以達到23年之久,如果大家都相信這個歷史統計的話,那麼這波商品牛市大概會延續到2018年。」
事實上,在上述美林的報告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任何在商品需求上的減少都將對現在的全球商品價格上漲產生暫時的作用,然而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眾多人口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改善,尤其亞洲國家對大米等糧食的需求在達到歐洲或者韓國等水平之前還有很大的空間。
財匯資訊提供,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2008 / 04 / 01 星期二 12:46
作為全球大米價格基準的泰國大米報價27日從每噸580美元漲到了每噸760美元,漲幅超過了30%,達到了20年來的最高點,雖然28日回落至730美元,但是,這輪大米價格上漲已經開始從亞洲向全球蔓延。
中信證券農業分析師毛長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輪大米上漲並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受種植大米的成本推動,再加上全球經濟回暖造成的食品和加工品需求上升都促使大米價格上漲,現在重要出口國減少出口,更會抬高價格。」
他認為,這輪大米價格上漲會持續一段時間,除非世界經濟經歷一次衰退,而對中國的相關產品影響短期內難以體現,而長期會有拉動作用。
根本因素:成本推動和需求上升
作為目前全球食品價格上漲的一部分,國際米價已經在過去兩個月上漲了50%,同時從2004年以來翻番。
有專家把目前的米價高漲歸結為肥料價格的上漲以及農作物疾病的影響,同時還有氣候變化因素,在未來幾個月米價有可能會繼續上漲40%。
而在過去一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米價幾乎已經翻番,5月份交易的大米價格目前已經上升了2.5%到每100磅20.1750美元。而從泰國方面看,在3月24日的這周,大米的出口已經從前一周的一噸593美元上漲到635美元,上漲了7%。
事實上,印度等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的飛躍發展,促使對大米需求量提高;與此同時,乾旱和其他惡劣天氣影響澳大利亞等國的大米產量;此外,很多農民改種利潤更高的農作物,加上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使得世界各地的稻田面積進一步減縮。
而近年來隨著庫存成本日益升高,加上市場供不應求,各國政府已經紛紛減少其大米庫存量,進出口量的減少,加上各國庫存的減少,意味著大米價格會出現急劇上升。
毛長青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國內通脹壓力增大,為了保障國內供應,許多大米出口國限製出口首先保障本國供應,控制國內價格,而限製出口後最受影響的將會是那些大量依靠大米進口的國家。
於是,目前在亞洲和非洲一些以大米為主食的國家,政府開始擔心糧食價格上漲引發低收入階層民眾的不滿。
在菲律賓有快餐店已經減少米飯的供應。而從西非的塞內加爾到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等嚴重依賴大米進口的國家,將面臨大米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嚴峻局面。自今年1月起,巴基斯坦當局派駐軍人守衛運載小麥和麵粉的卡車;大豆供應短缺在印尼引發抗議活動;由於食物短缺引發的抗議浪潮席捲幾內亞、墨西哥、摩洛哥、塞內加爾、烏茲別克斯坦和也門等國。
或激勵出口回升
3月28日,越南政府宣佈今年大米出口量將減少四分之一。政府希望能夠保留更多大米供應國內市場,以緩解大米價格上漲的壓力。
同一天,印度禁止除價格最昂貴級別外的其他所有等級的大米出口;3月25日,埃及政府宣佈從4月1日開始實施為期6個月的大米出口禁令,禁令實施期限比往年有所提前;3月26日,柬埔寨宣佈除政府部門外,禁止所有私營機構出口大米。
儘管目前作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泰國還沒有宣佈任何限製出口的措施,但是外界擔憂,一旦泰國有所相關措施出台,將會進一步加劇全球大米市場供應的吃緊。
「大米作為國民生活必需品,為了防止國內價格上漲過快,來限製出口是很正常的措施,但是國際上價格走高,從某種意義上也會對生產商和出口商產生激勵影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經濟系副主任黃曉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事實上,2008年前兩個月裡,越南出口大米約為38.1萬噸,金額高達1.5億美元,較一年前增長了78%。另一方面,正是因為現在越南和印度等主要出口國因為供應吃緊而暫停出口,海外需求強勁,有消息稱,泰國正在爭取更多的出口市場來賺取利潤。
黃曉玲指出,農產品剛性很強,由於生長需要一個生產週期,因此這輪上漲將會持續,至少到明年才有可能有所緩解。
以補促壓中國力保糧價穩定
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國內糧食價格也面臨很大的壓力。眼下確保早稻春播面積達到計劃目標是政府保持糧食延續高產趨勢、防範糧價大幅上漲的首要問題,在價格調控外,確保糧食各項補貼到位成為中央最重要的政策手段。
國家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上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早稻的生產面臨不少困難,部分雙季稻主產區有「雙改單」和季節性撂荒趨向,穩定面積的任務艱巨。有的生產技術到位率低,影響穩產高產。特別是今年受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滯後影響,均對早稻生產構成威脅。
而對於農民來說,更為緊迫的威脅是成本壓力和備耕資金的短缺。以吉林為例,吉林省統計局在本月對近百戶農民進行走訪調查中就發現,目前備耕物資貨源充足,但部分農資價格漲幅過大、農民備耕資金短缺、備耕生產進度遲滯的問題不容忽視。
其中,二胺由同期的2700元/噸漲至4400元~4600元/噸,尿素由1600元/噸漲至2000元/噸,復合肥價格更是上漲了48%,種子的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與此同時,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同比、環比均出現回落,加重了農民的惜售心理,使農民手中的糧食不能及時兌換成現金,造成農民備耕資金緊缺,影響了備耕生產的進程。
吉林的調查發現,去年同期備耕生產已基本結束,而如今被調查的大多數吉林農民仍持觀望的態度。
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市場糧價和價格總水平,今年2月8日國家公佈了2008年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近日再次提高,兩次累計稻穀最低收購價提高9%~10%,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提高4%~7%。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陳劍波對記者表示,糧食最低收購價不是市場的實際收購價,只有當市場糧價低於最低收購價時,最低收購價才會啟動,更為重要的作用是給農民一個積極的信號。
「按照我的計算,在農民新增收入中,來自於非農產業收入比重接近60%,而來自於農林牧漁四大農業的收入比重為40%,這樣看來,來自於種植農業的比重其實是比較小的。」陳劍波對記者表示,「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對農民增收更多是一個信號作用,要保持糧食供給,重點還需要落實各項糧食直接補貼。」
事實上,提升農業補貼也正是中央的政策導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立即採取增加農資綜合直補、增加良種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等一系列綜合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時開始了部署。
補貼政策已經得到了強力執行。從發改委的反饋來看,截至3月末,年初安排的739億元投資已經下達80%以上,近日新增20億元投資也於3月底前下達。
陳劍波對記者分析說,儘管國際糧價出現上漲,但對國內的直接壓力有限,因為中國糧食的進口量一直控制在總消耗量的5%左右。而且從國內的庫存和糧食保有量來看,中國今年的糧食供給是沒有問題的。糧食市場已經是一個價格放開的市場,多方促進供給才能真正緩解糧食價格上漲所帶來的通脹壓力。
他同時認為,在國際糧價的間接影響上,嚴格管製出口並核實糧食庫存,防止企業利用國內外市場差價謀求糧食出口收益,減少國內有效供給。
美林:商品價格短期會出現「超高」局面
美林日前發佈的一份題為「通脹」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商品價格的上漲來自於外部需求的上升,然而並非是全球性的需求上升。
該報告指出,商品價格目前高漲的背後推手來自於新興市場的需求增長,因此長期來看,食品和能源價格將繼續走高,因為新興市場的需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目前的供給還沒有完全跟上。從短期來看,美林擔心商品價格會出現「超高價格」的局面。
事實上,上週五油價大幅回落,紐約5月期油週五收跌1.96美元,報每桶105.62美元。花旗認為商品的超級牛市週期目前仍能維持,於一個相當長線的大升浪當中,調整及回吐實屬正常的市場行為。
而長期看好商品牛市的投資大師羅傑斯曾表示:「根據歷史統計,過去最短的牛市大約為15年,過去最長的牛市可以達到23年之久,如果大家都相信這個歷史統計的話,那麼這波商品牛市大概會延續到2018年。」
事實上,在上述美林的報告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任何在商品需求上的減少都將對現在的全球商品價格上漲產生暫時的作用,然而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眾多人口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改善,尤其亞洲國家對大米等糧食的需求在達到歐洲或者韓國等水平之前還有很大的空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