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在千年古都 尋覓藝伎美麗身影 | ||||||||||||
2006/01/10 | ||||||||||||
【特派記者牟迎馨/報導】
藝伎起於十六、七世紀的江戶時代,以京都藝伎文化最是馳名,諾貝爾文學獎小說家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即以藝伎為主角,藝伎成了東瀛文化的象徵,外國遊客趨之若鶩造訪京都,尋覓美麗身影,窺探古都風華。
里愛是茶屋姆媽取的名字,年紀不過十七,是宮川町可人的舞伎(未行成人禮的藝伎),二年前,她不顧雙親反對由橫濱來到京都習藝,因為在電視上看到藝伎演出而心生嚮往。
東瀛文化象徵 歌舞兼具禮儀的表演藝術
京都方言是藝伎必修課程之一,她指出,藝伎還須修習禮儀、書法、茶道、歌舞、琴瑟等課程,這行是一門表演藝術,不賣弄情色,更不賣身,一旦結婚,就必須引退。
要成為出色藝伎並不容易,對時下年輕女孩來說絕對是苦日子,里愛每天都得上課,光是舞蹈一練就是二、三小時,「京舞中的每個手勢、身段都與歌詞內容佐襯對照」她說,練不好不免紅了眼眶,夜幕低垂,隱忍住疲憊,再又搖身歌舞,與客飲酒作樂。
日本視藝伎為重要文化財,里愛指出,京都府為存續文化傳統還特地修法,放寬喝酒與工時規定,允許未成年的藝伎從業者可以喝酒,晚間九時過後可以工作。
藝伎以茶屋為居所,一年當中里愛只有新年與盂蘭盆節可以回家,每個月休假兩天出門走走,問她難道不想跟其他年輕人一樣談戀愛、縱情娛樂,她淺淺笑說,「我和一般年輕人不一樣,跟他們反而有代溝。」
與藝伎相逢在花街?京都現存有祇園甲部、祇園東山、宮川町、上七軒、先斗町五條花街,里愛說,祇園與宮川町規模較大,前者有六十餘家茶屋,後者約四十家,街道流露古老傳統情緒。
《藝伎回憶錄》以祇園為主要場景,走在祇園內的花見小路,不時可與舞伎或藝伎相遇,茶屋門前的木掛牌則寫著藝伎名字,不少茶屋走入歷史,改頭換面為創意料亭、居酒屋與玩物店,走進屋內,品啖京都料理,或是把玩昔日藝伎用的鏡子、扇子,京都美麗身影並未隨著時空而褪色。
藝伎白臉紅唇 精雕細琢
「她是世上最艷麗的靈長類動物」《藝伎回憶錄》裡寫下京都大學知名學者對藝伎(舞伎)的美麗評價。
藝伎猶如雕飾華美的人偶般,里愛說,一套絲綢和服少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日元,由負責打點穿著的男師協助藝伎著裝,脖領刻意向後外拉,並在裸露的肌膚畫上「三足」圖案,脖頸更顯長皙與吸引力。
白臉、蛾眉與紅唇 髮髻要塗抹層層蜂蠟定型
想變身為藝伎?京都西陣織會館提供觀光客藝伎變裝服務,由上妝、穿衣到戴假髮,並安排影棚內留影,遊客也可選擇穿著和服或十二單服裝,費用約為3000至8800日元。
京都頂級遊 五日68888元
這個主打藝伎話題的新行程,安排遊客妝扮藝伎漫步花見小路,品嘗頂級懷石料理,席間觀賞的藝伎傳統舞蹈表演,出團日由2月15日起至3月底,即起報名。
目前坊間也不乏京都深度遊程,行程以京都、大阪、神戶三地為主軸,安排西陣織會館、日式料庭、藝伎歌舞等行程,遊客可略窺藝伎文化底蘊。
個人玩家則不妨親臨劇場,觀賞藝伎傳統舞樂。京都老劇場首推南座,每年12月有年度匯演,網羅一流藝伎與歌舞伎演員同堂演出。
此外,祇園歌舞練場旁的祇園角(Gion Corner)是京都五大舞蹈之一的都舞會場,每晚有二場表演,集合琴、京舞、文樂、茶道、插花、狂言等代表性表演。
相關資訊可洽燦星旅遊、福泰、天喜、東南、五福、良友、新進等旅行社,或洽日本觀光協會台灣事務所(02)25064229。
【民生報】 |
- May 25 Sun 2008 11:06
京都》在千年古都 尋覓藝伎美麗身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